習近平總書記曾說:“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,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,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,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。” 濮陽市油田第六中學的廣大教師,牢記習總書記的教導,秉承育人為上的教育理念,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,爭當學生的引路人。李樹軍老師便是濮陽市油田六中眾多引路人中的一員,他重視學生的長遠發展,從不急功近利;他注重學生的人格教育,先成人再成才;他立足于語文課堂,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。在他的指引下,他的班級中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志向遠大、陽光開朗、品學兼優的學生。李老師用自身獨特的魅力和方式,真正成為了學生的引路人。
一句為天地立心,一句為生民立命
李老師特別注重青少年的理想教育。他經常對學生講,少年強則國強,少年智則國智。周總理十二歲立下“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”的宏大志愿;毛主席十七歲發出“埋骨何須桑梓地,人生無處不青山”的離別誓言;長征中拋頭顱灑熱血的紅軍戰士平均年齡還不到20歲,“北斗專列”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。自古英雄出少年,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,我們的國家才能站起來,富起來,強起來。而我們今天的許多初中生,十幾歲的大好年華,卻不知為何而學,不知為何而活,常因學業繁重而苦惱,也為誘惑頻仍而迷失。李老師把主題班會、手抄報、黑板報、語文課堂,當作指引孩子樹立夢想的陣地;把名人故事、英烈事跡、歷史教訓、身邊楷模作為激勵孩子樹立夢想的素材。一句為天地立心,一句為生民立命,李老師告訴學生,青少年絕不能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孤獨的個體,只有把自己的學習和家國大義緊密聯系在一起,我們才能學有動力,學有活力,學有毅力。
自古雄才多磨難,從來紈绔少偉男
學習艱苦,誘惑難敵。初中的學生心智還不成熟,他們有的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,有的成績稍有退步就信心全無,有的玩心肆虐無心就學,還有的渾渾噩噩,終日不知所為,如此表現怎么去迎接人生的挑戰?李老師會告訴那些成績優異卻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的學生,“海闊憑魚躍,天高任鳥飛”,我們要放眼全國,放眼未來,才會知道自己有多渺小,才會知道初中的一點成績,根本不值一提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靜下心來,踏踏實實地研究學問。李老師會對那些成績較差,學習沒有信心,一心想放棄的學生說,學習雖不是唯一的出路,但是在學習中我們培養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,會傾聽,會思考,能分辨,會表達,學習中我們還可以培養自己面對困難時毫不退縮的精神,解決問題時持之以恒的韌性,一帆風順時心如止水的理智,遭遇挫折時重振旗鼓的勇氣等等,學習的過程就是我們腳踏實地、一步一步成長的過程,學習過程中我們所獲得的這些,會對我們的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。李老師還會對那些玩物喪志的同學說,人的一生有兩件事要做:一件是自己必須做的事,一件是自己喜歡做的事。我們要先做好必須做的事,才有資格和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。如果有一天,我們把必須做的事變成了喜歡做的事,那我們就真的了不起了。
初中階段的學生,時常有大大小小、千奇百怪的問題及矛盾“爆發”,每每辦公室里站著或滿腹委屈,或有口難辯,或趾高氣昂的學生時,李老師總是大手一揮“站這先冷靜下來,好好反思一下在這起矛盾中自己的問題是什么,反思完了,認識到問題所在了我們再來聊一聊”。片刻,學生激動的情緒慢慢平復下來,耷拉著腦袋認真反思,之后主動承認錯誤,李老師于是順水推舟,肯定學生遇事冷靜并且自我反思的能力,再指出問題所在解決矛盾,學生心服口服、握手言和。正是在這生活學習中的點點滴滴,李老師教會了學生們“遇事要冷靜”“同學遇到困難的時候進一步,發生矛盾的時候退一步……”這些簡單卻彌足珍貴的做人準則。
正是因為李老師四年間的言傳身教,曾在李老師班級的學生們每逢回校探望時,無一不對李老師流露出感激之情、敬佩之意;正是因為李老師對學生“潤物細無聲”的影響,學生們才會在作文中真情流露,有了對李老師“嚴師”“慈父”“益友”的評價。有這樣愛人以德、循循善誘的老師在成長的道路上傾心引路,學生們必定會在屬于他們的不同道路上茁壯成長、發光發熱!
問渠哪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
語文老師的肚,應該是個雜貨鋪。雖說是從教二十多年的語文老師,教學上經驗豐富,輕車熟路,但即便這樣,李老師也從未停止過學習的步伐。他愛看各種各樣的書籍,天文地理、政治經濟、軍事體育、歷史文學等等,他都有所涉獵,作為自己教學的有效補充。因此,課堂上,李老師總是旁征博引,將詩詞歌賦、人物傳記、歷史故事、文化精粹、軍事政治等完美融入課堂教學,帶領學生穿梭于書本知識與大千世界之間,帶領學生品味不同情境下的酸甜苦辣,帶領學生感受不同人生的冷暖悲喜。組內教研時,李老師也總能獨辟蹊徑,提出自己的見解:關于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一問題,我認為也可以采用這樣的形式,讓家長給孩子讀書……有這樣博學多才、學不止步的老師在學習的道路上引領向前,學生們怎能不對學習滿懷熱忱,怎能不對知識充滿渴求?
刪繁就簡三秋樹,領異標新二月花
作為語文老師,教學方式和風格如果常年不變,學生很容易厭倦,會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。在這方面,李老師可謂是妙招層出不窮,常更常新。預習課文時,讀書很重要。通常情況下就是學生自己多讀幾遍而已,而李老師經常變換讀書方式。比如在學習《秋天的懷念》時,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母親的關懷,他讓學生回家讀給自己的媽媽聽;在學習《散步》時,中年人敬老愛幼的責任觸動人心,李老師就要求孩子的爸媽親自讀給孩子聽。學習課文時,李老師也經常古為今用。如學習《誡子書》時,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“靜以修身”,李老師拓展到教室文化墻上的“靜、凈、敬、競”四字標語,還在投影桌面更新“靜”字格言,時刻提醒學生保持“心靜”的狀態。初四復習宋詞《江城子·密州出獵》時,正值新年元旦前夕,李老師更是技驚四座,以此為題,賦詩一首,詩曰:
江城子·元旦狂想
庚子新年聚一堂。燕輕舞,鶯啼唱。綠紙紅楮,祝福溢滿墻。忽覺四載光似箭,三杯酒,淚兩行。
韶華老驥奮進忙。漸憔悴,又何妨!為登杏榜,誰不斗志揚?二十年后如相會,再舉杯,訴衷腸。
一曲歌罷,滿堂學子心潮澎湃,更有張曉雅、常賀華等學生和詞一首,以助詩興。
同樣,李老師擔任班主任工作多年,班級管理可謂是信手拈來,但李老師每次接手新的班級,總是盡心竭力尋找適合班級的管理模式,優秀創意更是層出不窮。制作“我就是榜樣”的小獎牌頒發給學生,學生每天佩戴在胸前:對于佩戴獎牌的學生來說,起到了鼓勵和約束的作用;對于其他學生來說,也起到了激勵、鞭策的作用,達到學生自我管理進而自主管理班級的作用,還有“關于某某同學獎勵(懲罰)的通知書”等創意不斷涌現。每一次班級管理規定的更新,都是李老師對班級工作認真負責的體現,這樣的李老師贏得了學生們的一致好評。有這樣兢兢業業、才思泉涌的老師帶領著學生們大步向前,班集體必然勢如破竹,一往無前!
從教二十多年,李樹軍老師真正踐行了教師的初心——做好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,他那心系家國的丹心、育人為上的理念、淵博豐富的學識、獨到深刻的教育智慧,無時無刻不指引著一屆又一屆的莘莘學子,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熠熠生輝,成為最閃亮的那顆明星!